各汙染源影響PM2.5濃度比率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國內最大細懸浮微粒(PM2.5)來源是什麼?根據環保署研究顯示,
漸進式排名
,在各式汙染源中,
醉雞料理
,影響PM2.5最大者是大貨車,
網購年菜
,其次是餐飲業油煙排放,
彌月蛋糕
,第三才是電力業;自用小客車則排名第五。一般以為電廠、煉鋼廠、石化廠等大型工廠是製造空氣汙染的最大元凶,
客戶管理系統建置
,工業及電力業經常成為眾矢之的,但環保署研究結果顯示,包括貨車、遊覽車、汽機車,乃至台灣美食王國餐飲排放的油煙,對PM2.5影響更大。環保署官員直言,「小煙囪」影響更甚「大煙囪」。台灣秋冬飽受空汙威脅,冬北季風更帶來境外霧霾,使全台各地PM2.5不時達到嚴重汙染程度。據環保署資料,43.3%來自境外,56.7%則為境內。進一步分析境內汙染源影響PM2.5濃度發現,前五大分別為大貨車9.5%,餐飲油煙排放6.1%、電力業5.6%、鋪面道路揚塵4.9%、自用小客車為4.1%。除了鋼鐵、煉油、塑膠、水泥、紡織、食品等產業會產生PM2.5外,四行程機車、二行程機車、柴油小貨車、商業和住宅燃燒、農業燃燒等,亦會產生PM2.5,PM2.5排放不是只有在工廠附近,事實上是人們生活周遭都會排放。環保署空保處長陳咸亨表示,汽機車排煙管、人行道上餐廳排煙口等「小煙囪」,對人們日常生活PM2.5影響,更甚於遠處的「大煙囪」(指工廠排放)。攤開汙染源來看,是各行各業都要減排。他表示,針對固定汙染源,環保署早已訂定很多加嚴管制標準,高屏地區更自2015年6月底公告實施空汙總量管制,這波管制下來,產業排放標準非常嚴格,改善空間也接近到頂;「小煙囪」對民眾健康為害更大,但他坦言,地方政府只敢管「大煙囪」,不敢也不願管「小煙囪」,怕得罪老百姓。「小煙囪」危害就在周邊,很容易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