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波內閣改組完成,
家居服
,從昨天發表的新陣容看,
傳單 台北
,重點集中在強調「團隊精神」,
屏東舊屋翻新
,而非放在提升「內閣戰力」。也因此,
桃園打掃
,表現欠佳的財經部會人事均原封未動,
清涼退火
,而民氣最高的李鴻源則被迫去職,
降火氣
,顯示「馬江體制」對內部凝聚的焦慮遠大過它對外部表現的關注。這種「內向式」的布局,
補充電解質
,恐怕難以為它贏得社會掌聲。
第一波改組的重點,
中壢居家清潔
,是駐美代表金溥聰返國掌國安會,目的在幫馬總統「穩住陣腳」;第二波改組的焦點,則圍繞在李鴻源的倉促去職及後續的推移,主要在為江揆去心頭糾結。這一來一去牽動的布局,其實沒有看到太多令人振奮的新面孔出線,相對的,則是內閣「事務化」的傾向愈發明顯。
如今,再去爭論到底存不存在所謂「江李情結」,其實已毫無意義;李鴻源的含忿走人,已經勝於雄辯。站在江宜樺的立場,他對內閣部長的能力、表現或配合度感到不滿意,當然有權要求其改善,甚至調動其職務,這是他身為閣揆的權力和職責。問題是,如果這樣的人事異動引起外界對其「排除異己」、「無法容人」的臆測,那麼,他的處理是否公正,自然也必須接受公眾的評價和檢驗。
李鴻源在內政部長任內的作為,如媒體所述,是因為在大埔、清境、世大運等事件上的表現無法讓江揆滿意,又不願接受轉任政務委員的安排,故必須去職。然而,李鴻源的施政若果真是顢頇無能或凡事推諉,他為何能在內閣施政滿意度的調查中遙遙領先其他閣員?這絕不是因為庶民易欺,或李鴻源如何懂得作秀,而是在一般社會大眾印象中,李鴻源有其專業特長,也有他身為政務官的獨立風格。然而,他的獨立特質,卻是政府團隊無法容忍之處,必欲去之而後快,這是讓人遺憾之處。如此一來,府院用人的胸襟及氣度豈能不受到質疑?
內閣改組的目的不外兩點:一是追求更順暢的運作,二是追求更卓越的政績。前者,是從閣揆統御團隊的便利出發;後者,則是從服務民眾的效能著眼。這次內閣異動,似乎完全偏重於前者,為了追求內閣隊伍的齊一步調,而把獨立性較高的政務官摘除,換上更聽話、配合度更高的事務性官員;相對的,在民眾高度關注的經濟領域,若干缺乏表現的財經首長卻因毫無光采反而穩如泰山。這樣的內閣,究竟是為誰改組?
李鴻源和沈世宏曾自嘲是內閣的「臨時工」、「臨時雇員」,其實也描繪了政務官的去留並不操之在己;這次兩人雙雙遭到撤換,果然印證了政務官只是「內閣臨時工」的說法。事實上,「臨時工」的說法還不只適用於下台的人,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應召出任行政院祕書長,據稱是在廿五日深夜方接獲江揆電詢,幾乎沒有時間思考即接下新職;其他新任官員,情況恐亦類似。這種徵詢方式,跟「派遣工」待遇也沒有太大差別了。
用人的時候,急急徵召;不用的時候,棄如敝屣,這是馬政府用人讓各界難以理解的牌理。尤其,就李鴻源而言,他的背景和風格其實較一般政務官厚實,足堪擔當藍軍五都選舉的戰將;現在,馬江卻用粗暴手法把他打回學校,豈非暴殄天物?值得惋惜的倒不是李鴻源個人的遭遇,而是政府對人才的毫不珍惜;國家人才如此來來去去,上去的時候如降天兵,下去的時候一夕消跡。就算內閣「團隊精神」再重要,就算再不能忍受政務官保有個人風格或魅力,在不合則去時,手腕也可以略為溫雅婉約一些吧?
總括而言,這次的內閣改組或許能在團隊精神上得分,在社會觀瞻上卻是失分的。而如果團隊陣容的整飭,不能轉化為行政績效的表現,內閣還有進一步失分的可能。尤須提醒的是,社會人才培育不易,政務官的任命更是國家時代精神的展現,而如今內閣異動卻像組織一個市府團隊一樣草草了事,看不出主政者的理路,更遑論宏偉的企圖與氣度,這將如何有效領導部會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