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的Florilege在日本版Gault&Millau有17分、4頂高帽。 圖/LIZ提供 分享 facebook 在世界五十最佳餐廳崛起之前,
主機代管
,Gault & Millau才是那個與米其林抗衡的對手。雖然那是古早以前的事了。Gault & Millau的開端與法國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的新料理運動密不可分,
韓式泡菜
,幕後推手是兩位法國記者-Henri Gault與Christian Millau。1961年,
土魠魚料理
,他們在同一家報社工作,
客戶管理系統建置
,Millau建議Gault嘗試寫餐廳評論,
清境農場
,一炮而紅,
戚風蛋糕
,隨後於1964年集結已發表的評論出版了一本巴黎指南。1969年,兩人成立美食月刊《Le Nouveau Guide Gault-Millau》,「提供餐廳評鑑、廚師新動向及法國美食革命的理論基礎和文化分析」(引述《法國美食末日危機》),風風火火推廣起新料理的概念。1973年,第一本GaultMillau餐廳指南誕生,此後40年發展成為另一本美食愛好者奉行的覓食寶典。 新料理運動是什麼?這必須從1960年代末期法國紛擾的政治情勢說起。國家威權的壓迫導致年輕人與工人群起對抗,爆發1968年的五月革命,反動情緒蔓延文化界,也延燒進入廚房。年輕廚師想擺脫艾斯考菲的桎梏,寧願創新也不願複製大師食譜,加上大眾健康意識高漲,主張新鮮輕盈、少油少膩的新料理就此躍為主流,代表性人物包括Michel Guerard、Alain Chapel、Troisgros兄弟、Paul Bocuse等當代大廚。Gault & Millau扮演推廣新料理的重要角色。他們將新料理視為對抗保守主義的運動,列出「新料理十戒」(例如不可過度烹調、不用褐色與白色醬汁等等),並且怪罪米其林保守的態度也是法國料理停滯不前的幫兇。他們努力宣傳新料理主廚的理念,讓主廚躍上媒體版面,無意間也開啟了名廚的時代,在此之前廚師不過是默默在廚房裡勞動的沒有名字的人,藉由媒體曝光,主廚逐漸成為明星般的公眾人物,今年1月剛去世的一代法國廚神Paul Bocuse是最好的例子。與米其林類似,Gault & Millau也採用匿名評鑑,聘僱一群密探為餐廳打分數。目前的制度是,餐廳會被賦予1至20分的分數以及相對應的1至5頂高帽。5頂高帽是最高榮譽,卻幾乎無人得到20分的滿分,因為兩位創辦人堅信完美必須一生追求,然而在指南轉手後,曾經破例授與20分給法國名廚Marc Veyrat與另一間餐廳La Ferme de Mon Père。法國廚師對此分數可是計較得很,一般以為是為了米其林將降星等而自殺的Bernard Loiseau,其實是因為先得知Gault & Millau將餐廳從19分降至17分,才承受不住壓力的。Gault & Millau近幾年也大舉拓展版圖,依據官網目前的顯示,Gault & Millau已插旗17個國家,就連俄羅斯、喬治亞、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等傳統上非以美食聞名的地區也包括其中,距離台灣最近的據點則是日本。餐飲指南為了生存下去,進軍國際是難以迴避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