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開始陸續發生的美中貿易摩擦事件,
台北紙箱
,在2019年1月中開始停戰四個多月後,
台中肩頸按摩
,5月中又傳出貿易摩擦爭議。這些事件表面上是美國與中國大陸對於未來經濟、科技、標準發言權的強勢爭奪,
時光姬成分
,然在全球化的經濟結構下,
雞肉沙拉
,對其他國家也必然造成影響。特別是對於台灣資訊產業而言,
電動車門市
,一邊是技術研發合作的夥伴,
求職面試成功案例
,一邊是生產組裝重鎮之所在,
水煮餐
,加上美中有許多品牌廠商同時是台灣產業的重要客戶。如何兼顧並維持與美中的合作關係,
巧巴達
,成為2019年的最重要議題。因此,台灣資訊產業考慮將產能重心從大陸移出,幾乎已經是確定的事情,問題僅是在於何時將多少比例移往何處,亦是台灣產業將面臨後續產能配置與選址的重大決策。 觀察台灣資訊產業前三波的產業遷徙動作(分別發生於1990年代、2000年代及2009年),產業產能遷徙主因都是以獲取勞動力、降低成本、取得稅賦優惠及配合客戶需求等,整體而言是屬於廠商個體經營策略的層次。然第三波遷徙的原因中,則另外增加大陸勞動紅利不足、產業政策轉型升級等總體層面的問題。雖然這些屬於社會結構與總體產業政策變遷的問題,台廠短時間無法獨自解決,也曾經嘗試將產能移回台灣或東南亞等地,但因資訊產品屬於高度標準化的作業流程,加上供應鏈群聚效果短期不易移動,因此當大陸大西部城市願意提供大量勞動力與優惠措施時,台灣資訊產業產能仍多選擇留在大陸。2019年台灣產業需要面對的環境更險峻,影響因素更多、更廣、更複雜。第四波產業產能遷徙需要考量的因素,最大不同在於新經濟型態下,市場終端客戶對於「產品」需求的認知,開始出現「少量多樣、變種變樣」等不同客製化聲浪。對廠商而言,面對產品規格需求更弦易轍快速的時代,產能遷徙的評估程序無法像過去一樣,從選地、圈地、談條件(土地、人力、水、電、賦稅優惠等)之後,連同供應鏈廠商一同「造鎮」,以規模經濟的大量生產方式,追求生產效率極大化。此次危機其實也促使政府與產業加速思考讓「智慧製造」落地之可能性。如在生產製造端,廠商需優先解決勞動力不足的考驗。除配合人力政策,廠商也可進行智慧機械設備投資。全球產業都需面對「市場需求多樣、產業聚落分散化」與「市場疆域擴大、運籌管理全球化」的趨勢,台灣產業擁有全球運籌管理的能力與經驗,未來面對更多變的經濟型態與市場需求,如能趁勢導入智慧製造,結合自動化、可聯網、智慧化的技術與應用,讓智慧製造落地,將不是難事。觀察全球主要廠商於智慧製造、工業4.0、工業物聯網等議題的布局策略,可發現建構並有效運用工業雲平台進行工業數據擷取、分析等加值應用,是近期智慧製造發展重點方向。台灣產業若要規劃導入工業雲平台進行工業數據的加值,有幾項觀察重點,值得思索。在平台設計部分,面對異質化的機台設備、數據格式與通訊標準,應利用更開源的方式與技術,迅速開發與累積第三方開發者加入平台。再者需打破「工業」本質思維框架。不同於現有產業及社會大眾熟悉的消費性平台,工業雲平台具備著更異質的數據格式與應用環境,產業在規劃導入工業雲平台前,需針對「工業」的本質進行瞭解。此外,產業需具備「更開源」的態度來面對「更豐富」的應用服務。最後是建議公司需規劃獨特的智慧製造發展地圖。廠商必須體認到企業本身導入智慧製造目的,是為解決何種問題或提升的價值,其投資方有回報,因此在理解新興技術或應用之前,企業需有一套適合自身的智慧製造發展藍圖。(作者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