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電力政策不能靠夢想發電

經濟/電力政策不能靠夢想發電 | 社論 | 評論 | 聯合新聞網 買東西RSSApp粉絲團我的新聞udn family搜尋時尚汽車NBA台灣遊戲國際鳴人堂新鮮事部落格全部願景新聞財經時尚汽車NBA遊戲國際鳴人堂新鮮事部落格元氣話題讀書吧讀小說知識庫電子報基金房地產影音售票網外貿網買東西有設計有行旅捷客聯合文學聯經出版世界日報App 即時熱門要聞娛樂運動全球社會產經股市健康生活文教評論地方兩岸數位旅遊閱讀雜誌時尚汽車購物糖尿病不可不知 udn鳴人堂 社論 民意論壇 聯合報名人堂 聯合好評 聯晚私房新聞 udn相對論 udn / 評論 / 社論相關新聞聯合/新版反核標語聯合/「愛國者」遊戲與退將赴陸之爭經濟/正視台灣缺電現實聯合/楊泮池如何調查自己?聯合/政府應釐清「創新」產業的效益和代價經濟/電力政策不能靠夢想發電分享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16-11-22 00:10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WhatsApp 必須面對的能源真相系列四之二行政院已經將攸關台灣能源轉型的新版電業法草案,

重量顯示器

,送入立法院,

韓國燒酒團購

,盼年底通過,

西瓜燒酒

,朝2025非核家園與綠電占總發電量20%的政策目標邁進。依照新政府的兩階段改革,

花蓮海洋公園

,第一階段首重綠電自由化與台電廠網分工,

北部系統櫥櫃

,不僅要開放再生能源業者投入發電與售電,

台南清潔公司

,還要讓台電轉型為控股母公司,

濾掛咖啡

,持有發電及輸配售電等公司;第二階段則是開放其他傳統能源業者一同競爭。依規劃,

嘉義美容教學

,第一階段的綠電自由化,可在修法後一到兩年半完成,台電改革則在六到九年後完成;至於第二階段則沒有時間表。與馬政府去年推出的修法版本相比,不難看出,新政府主攻催生綠電,為避免兩面作戰,新政府刻意迴避了更為敏感的台電民營化進程。電業法作為界定國內電力市場競爭與電價機制的根本大法,本應與時俱進,可惜,20多年來,在藍綠相互拉扯下,立院六度審議無功,徒讓台灣一再錯失推動能源轉型的契機。如今,全球氣候變遷加劇、來自國外的減碳壓力也隨著巴黎氣候協定上路與日漸增,完全執政的民進黨若再度修法失敗,不僅對不起台灣,也愧對後代子孫。綜觀行政院本次修法,尚有不少啟人疑竇與矛盾之處,尚待釐清。舉例來說,何以只要政策開通綠電直售,就能自動創造供給與需求?又為何在沒有其他配套鞭策下,企業會「自動」感受到壓力,採買昂貴且量多到足以撐起市場的綠電?其次是,在政院修法版本出爐後,政府官員就一再訴求,新版電業法上路後,既可實現非核、減少燃煤與空汙,還能創造多元電力,且電價還能保證不漲。若是只要修法,就可網羅這一切的美好,那麼以前到底是誰在裝睡,徒讓國人陷入擁核與反核之間難以對話的拉扯?其三,在傳統綠營支持者「反財閥」及台電內部反彈下,新政府雖是暫時推遲了台電民營化進程,但是,台電僅僅做到「廠網分工」,就足夠解除目前一家業者獨占的局面,讓帶著先進技術的國內外業者,有勇氣同場競爭?而在綠營長年炒起的「大即是惡」氛圍下,又有多少指標性大廠願意投入?這場自由化工程,會不會淪為小打小鬧?說理不清、方法不明,就容易引發質疑。也難怪,日本工商會日前會在白皮書上澆冷水說,台灣廢核後的節能與再生能源開發,極可能遭遇突發性電力不足;台積電等大廠也屢屢向政府喊話不可一夕無電;而國內更有不少團體呼籲,政府要有清楚的發展藍圖,並做好各種事前模擬,避免重演加州電業自由化的失敗慘劇。此刻的台灣,正站在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新版電業法盡速通過,有助穩定民眾與企業信心,惟政府應盡速就草案空洞、引人質疑之處,加強論證、推演,避免淪為靠夢想發電的窘境。眼下政府可以努力的方向有二,一是強化新版電業法與巴黎氣候公約及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的三方扣合程度,新政府不妨補述一張完整的電力發展藍圖,並詳述推動策略與配套作法,務實爭取公眾支持。第二是,放棄曖昧不明及意圖討好所有人的政治語言。台灣未來需要多少綠電或非核電,該以多高的代價取得,才足以彌補核電退場後的電力空缺,都必須以事實來呈現。唯有民眾真實感受到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以及羊毛出在羊身上,才更有動機認真節電。依照經濟部預估,我國推動電業改革後,在2025年前,單是太陽光電與離岸風力的產值就將高達1.7兆元,可增加10萬個就業機會。這些漂亮的數字,也需要在一個政府與企業及民眾願意面對真相時,才可能誘發。電業法該修,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也莫再耽擱了。,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



產品代銷
專業社群行銷 台北
排名系統
專營FB粉絲團
台中操作排名
行銷達人
網路代銷公司
網頁設計
網域申請
購物網站租用
台中關鍵字優化
SEO
排名優化
關鍵字如何操作
自然排序
關鍵字廣告
粉絲團經營
客製化網頁
專業社群行銷 台中
網站排名如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