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
台中美瞳線
,台灣高中生突然出現了一股競相申請中國大陸大學入學的風潮,
室內設計公司
,引來各方高度關切,
東區商圈
,這讓我們聯想到一個經常聽到的概念:所謂兩岸關係的「現狀」。印象中,
專利布局
,自李登輝以下,
活動 行銷 公司
,台灣的每一位總統都十分強調維持「現狀」,
關鍵字排行
,意思是執政當局不會隨意更動兩岸政策,
關鍵字行銷
,力求穩定,目的一在於安撫對岸當局,二在於爭取選民支持。民調顯示,台灣老百姓最期待的就是兩岸形勢維持現狀。然而「維持現狀」的說法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導,它也許誤導不了大陸當局,但它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台灣民眾,因為,「現狀」一直在變。我們可以很容易從經濟、社會、外交、軍事、人口等幾乎每一個領域察覺出這樣的變化。 先看經濟。最明顯的變化莫過於兩岸之間GDP的消長,大陸GDP在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位居全球第15位,30年後的2010年超過日本躍升為第二;1992年討論所謂「九二共識」時,台灣GDP相等於大陸的45%,26年後的今天,此一比率下降到4.5%;30年前,台灣製造風行全球,如今中國製造風行全球;瑞典洛桑學院每年一度的全球競爭力評估,今年台灣被大陸超越。社會方面,愈來愈多的民眾從「自認為是中國人,或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轉變為「自認為是台灣人」,這些變化當然並非是台灣當局所指稱的「天然獨」,而是跟近30年來力度愈來愈大的「去中國化」教育有關,從改變教材著手,包括改變歷史觀,以台灣元素取代中國元素,甚至大幅減少文言文課程,然後再延伸到文化、媒體與高層官員的任命。外交方面,台灣在國際社會日形孤立,當然這可以歸罪於北京當局打壓,但馬英九時代與蔡英文時代還是有明顯不同也是事實,邦交國一個一個減少;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國快速崛起,國際權力格局出現世紀性的巨變,中美兩強正在展開全球範圍的大博弈,博弈的初期階段聚焦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台灣恰位於第一島鏈的中樞。由於台灣明顯地選擇了拒中靠美,自然成了美國對抗中國的籌碼,也同時成了美國的提款機。軍事方面,大陸在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持下,軍備的強化有目共睹,解放軍的短期目標是以各種「反介入」手段對抗美軍在西太平洋的「介入」行為,最終把美軍力量排拒於第一島鏈甚至是西太平洋之外。無疑,台灣又成了中美兩強的兵家必爭之地。於是通過吹填造島,南中國海已漸成為中國的內海,加上解放軍海、空、潛的頻繁繞島,航母逐漸形成戰力,這樣的形勢,跟1996年時的海峽危機對照,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至於兩岸雙方已形成了幾十年的海峽中線默契,在「繞島」都已常態化的情況下,基本上已接近形存實不存。再看看人口變化。1988年海峽兩岸恢復交流,第一批從台灣前往大陸的是老兵與長者,未久,即是大批的台商還有中產階級,除了一部分因兩岸聯姻而移入的大陸配偶外,基本上是單向的人口移動,從台灣移往大陸的是人口及購買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就年齡層概念而言,老兵與長者帶過去的是「過去的購買力」;台商與中產階級帶過去的是「當下的購買力」;如果從現在開始,年輕學子也要過去,那麼帶走的就是「未來的購買力」了。與此對照,為了補充初級勞動的不足,台灣不得不引入大量來自東南亞的勞工,此等勞工雖然較為年輕,但知識、文化、技能水平相對普通,於是人口的移出移入合併對照,長期而言顯然不利於人口素質的優化,再加上台灣政經局勢的沉悶與經濟社會條件活力的弱化,也導致出生率持續明顯地下降,構成台灣長期發展的隱憂。「維持現狀不變」的表象之下,是幾乎在每一個領域呈現明顯的、持續的變化,而且是向著不利的方向在變,最終會演變到什麼樣的情況,執政當局及社會大眾能看得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