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之前,
產品代銷
,吳爾芙認為女子想寫作,
網路代銷公司
,要有一個自己的房間。她還塑造了一個莎士比亞妹妹的故事。這故事令人想到後來魯迅提出的《娜拉走後怎樣》。吳爾芙假設莎士比亞有一位妹妹,
客戶管理系統建置
,才華跟哥哥不相伯仲,
自然排序
,可是自幼得不到學校的教育,
網路代銷公司
,她必須留在家裡幹活幫補。她不可能開拓生活,
網域申請
,打開視野。爸爸並且一早就向她催婚。本來,
簡單料理
,她的想像力豐富,對文字同哥哥一樣很敏感,而且,她也同樣醉心於舞台藝術,可是,待在鄉下,絕對沒有發展的機會。她於是毅然逃離家庭,學她的哥哥,跑到倫敦去。她站在戲院的門口,告訴別人,她多麼渴望演戲。結果呢,大家笑得人仰馬翻。一個什麼的演員兼經理人,可憐她,收留她。她就因這位先生而懷了孕。這麼一位女子,本來也可以成為莎士比亞,卻因為這種種原因,才華不能發揮,在一個冬夜裡自殺了。
這是吳爾芙那本《一個自己的房間》裡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女子要寫作,必須有錢。那麼她自己呢?也許有人會這樣反問,有了錢,可以寫了吧。她在日記裡早就這樣回答:「我是英格蘭唯一可以隨心所欲寫作的女子。」那是1925年;再早幾年,她和丈夫在倫敦郊區租了一個單位,買了座二手印製機,開始出版當時沒有什麼人會出版的書,包括曼斯菲爾德、艾略特、奧登等人的作品。可以隨心所欲地寫作,好極了。但吳爾芙在日記裡忽而又要大家可不要相信她。因為寫作還不僅僅是經濟的問題,還需要健康,肉體上的,精神上的,像吳爾芙自己就一直受嚴重的抑鬱症折磨,經常產生幻覺,一時感覺極幸福,一時感覺極痛苦。
吳爾芙和莎士比亞妹妹的問題,大概都屬於個人的問題吧,但仔細的看,影響女子的寫作,除了內在的因素,還有外在的環境:一個健全、開放、沒有歧視的社會環境,往往又內和外交煎。許多年前我讀陳寅恪的《論再生緣》,大受感動。陳先生說作者陳端生生於清代乾隆一朝,是一位才華絕代的女子,年紀輕輕,十八、九歲開始寫作彈詞小說《再生緣》,二十歲時基本上寫完十六卷,婚後輟筆,過了五、六年幸福生活,丈夫因牽連科舉舞弊案,放逐新疆,從此憔悴憂傷,十二年後再續寫一卷,終於沒有完成,看不到丈夫獲赦回來已病逝了。之後聲名湮沒。經過陳先生的追尋、考證、分析,我們才認識這麼一個作家。《再生緣》寫的,年紀稍長的讀者都耳熟能詳,那是孟麗君女扮男裝應考科舉,高中狀元,並且做了宰相。故事俗濫,但在科舉、作官當國,只容男性的時代,其實暗含不平之思,抗議君父夫三綱的封建枷鎖,而渴望自由、自尊,可說超越時代。採用彈詞的形式,也有離經叛道的心意。初卷在浙江一帶流傳,但也引來不安女子本分的議論。孟麗君,依照陳先生的分析,其實是作者陳端生的理想寄託,是自己的「對鏡寫真」。書不能團圓續完,是由於丈夫未歸,不忍續完。此外,陳先生認為《再生緣》的結構精密,採用長篇敘事的七言排律,文氣貫通,情節緊扣,「今情古典」融會,這在古典長篇巨製中最為難能可貴,正是思想靈活的表現,陳先生的結論是:「故無自由之思想,則無優美的文學。」這當然同樣令人想到陳寅恪自己一生的堅持。
最近看許鞍華的《黃金時代》,讓我們重溫了另外一位極有寫作才華的年輕作家的一生。若論環境的困難,誰比得上蕭紅呢,尤其她是一個身心都受摧殘的女子,同樣年紀輕輕,兩度懷孕,一個不得不棄養,另一個早夭。這絕對是女子才有的苦難。她過世時才三十一歲,寫作不足十年。過去評論蕭紅,大多集中她早期的作品,或者只當她是抗日作家;史家對她的興趣,也聚焦在她的愛情故事,又或者她與魯迅的往來。很少人解釋,即使她的朋友絕大多是左翼文學藝術家,耳濡目染,她最後在香港發表的作品,開始成熟的作品,例如《馬伯樂》、《呼蘭河傳》,卻完全和當時鋪天蓋地的「革命」沒有關係。於是大家都認為這位作家沉淪了,有人甚至批判她「完全將自己關在自己的小圈子裡。」(石懷池:《論蕭紅》)她和蕭軍的分手,看來是無可奈何的必然,愛情不是應該讓人舒展潛能,讓人獲得自由嗎?對革命對文學,兩人並不同調,對革命,她自稱並無了解;對文學,她卻堅持了自己的信念,又或者,她終於認識自己的追求。她對筆下的農民,也絕不是一面倒的讚美。電影裡很重要的一場,是蕭紅與端木蕻良的談話,端木說她的作品更接近文學的本質;蕭說:有各種各樣的作品,就有各種各樣的作家。蕭也指出,她和丁玲是截然不同的人。許鞍華和編劇李檣表現了對蕭紅深刻的理解,而毫不張揚。電影到最後以及為《呼蘭河傳》平反,其實是為蕭紅這個人以至於為不肯隨波逐流的文學藝術平反。以一個地方做小說的主人公,而不是依賴特定的人物一貫的情節,通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寫,在1940年代初的中國新文學,無疑最前衛,最有創意,而這種獨立不群,才是這位作家值得我們尊敬、愛護的地方。可惜要等到文革以後評論家才改變態度。寫作以來,她一直沒有好日子過,挨餓、受騙,大著肚子東奔西逃。她是否有點像莎士比亞的妹妹?她如果不是女性,同樣要吃苦,有些苦卻不必吃了。她寫出最好的作品時,飽受疾病的煎熬,外面是隆隆戰火,還有一個要指令她寫什麼又怎麼寫的文化圈。她真正的黃金時代,竟然在香港。
(本文為2014年第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得獎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