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
PH7.2
,發展台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亞太籌資中心、亞太資產管理中心或人民幣理財中心等聲音,
複寫聯單
,一直不絕於耳,
除碳機推薦
,但始終未能如願。然而,
高雄定期清潔
,為吸引台商資金加速回台,
半自動液體罐裝充填機
,同時也讓境外資金能夠回流;金管會將於年底前推出一套「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新方案」。台灣的資金、讓台灣自己管理,
高雄清潔
,肥水不落外人田;不僅有助於國內金融機構財管業務的發展,
豐原美甲教學
,爭取商機,更有機會朝向區域資產管理中心邁進。持平而論,相較於鄰近的星港等國際型金融中心及資產管理中心,台灣確實有不少金融基礎條件望塵莫及。包括:一、英語化環境。星、港都曾是英國殖民地,加上國際化程度高,英語一直是官方語言;但台灣國際化程度不足,雙語至今難以推行。二、資本管制。香港沒有外匯管制,因此資金可自由進出而不受限制,外匯交易量居全球第四;而新加坡外匯市場發展迅速,交易量大增,在2016年成為英、美之後的全球第三大外匯交易中心。台灣對外匯管制一向嚴謹,央行維持台幣匯率穩定居功厥偉,但外匯日均交易量明顯偏低。三、稅制。星、港二地均採「屬地徵稅原則」,即只對在本地區產生或來源自本地區的收入徵稅。且兩地均憑藉簡單稅制、低稅收、貿易便利等特點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註冊公司;台灣稅制則較嚴苛,相對也較高。 四、國際金融人才。星、港二地國際化條件佳及低租稅率,自然成夠吸引國際金融人才,台灣在攬才方面屈居弱勢。五、多元化的金融商品及法規鬆綁。台灣一直淪為境外基金銷售或包裝的通路或幫手;雖然近年來,法規漸鬆綁,本土商品也推陳出新,但境內外基金規模仍有不小差距。六、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比,台灣接近2:8,遠低於星、港及歐美等先進國家,甚至已被大陸超越;顯示資本市場籌資功能趨於薄弱。七、低利環境不利於設計高報酬商品。台灣雖不具星、港先天優勢,但卻有雄厚的資金池及豐富的財管經驗可發展本土化的「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新方案」。截至去年10月底,台灣整體資產管理規模已達新台幣7.6兆,台商境外資金回流中,有25%可採全權委託或信託方式進行金融投資;財政部估計有1兆元回流,則有2,500億可進行資產管理。另外,去年初由中國信託商銀與資誠所發布的台灣高資產客群財富報告,估計有31.7萬人的資產逾3,000萬元,總資產合計新台幣18.7兆元;而瑞銀的報告顯示,台灣人在海外的資產高達5,000億美元。但筆者以為,台灣當前仍有幾大挑戰與建議,一、法規適度鬆綁(如外匯管制、信託管理法等)。二、伴隨金融科技和人工智慧快速發展,投信投顧業可持續發展出新的財富管理平台,如機器人理財全權委託業務。三、放寬及發展更多元化、客製化金融商品,如多元連結標的境外結構型商品、組合型商品等。四、儘速開放國內券商承作複委託海外有價證券融資業務,並適度提高證券業的淨值槓桿倍數。五、國內監理沙盒已開始運作,若能研擬設立「境外金融監理沙盒」,應可吸引境外金融科技業者加入及海外資金回流,並提升境外金融動能。六、提供優惠租稅及薪資條件,吸引國際金融人才。(作者是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